16.贺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要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这说明贺老师倾向于(
)的观点。
A 认知主义
B 建构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答案】B。本题考查建构主义的相关内容。建构主义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其中,学习观包括:(1)学
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
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
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的、
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之外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题干中,贺老师的观点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因此,这说明贺老师倾向于建构主义的观点。B 项正确。
A 项:认知主义理论着眼于认知结构及过程,探究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操作方式的指导。
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
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
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实现自我。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17.小七认为尺子就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很难想到它还可以做指挥棒。这种现象属于( )。
A 问题情境
B 酝酿效应
C 原型启发
D 功能固着
【答案】 D。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
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
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题干中,小七认为尺子就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很难想到它还可以做指挥棒。这属于功
能固着。D 项正确。
A 项: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很困难。与题干不符,排除。B 项: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
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与题干不
符,排除。
C 项: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18.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美德有孝敬父母、自强不息、谦虚有礼等,并延续至今。这体现的教育的文化功能是( )。
A 传递和保存文化
B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
C 选择、提升文化
D 更新、创造文化
【答案】 A。本题考查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包括:(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
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3)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其中,教育传递着文化,使新一代
能迅捷、经济、高效地继承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使教育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题干中,自古以
来,我国的传统美德有孝敬父母、自强不息、谦虚有礼等,并延续至今,这属于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A 项正确。
B 项: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国际性的文化
交流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补充,使得各民族文化精华汇合、交融起来,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民
族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进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这也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教育通过创造新的思想与观念、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与更
新。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培养创造性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
社会的各行各业,使他们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19.对于刚上小学的儿童来说,老师和家长的不断鼓励,让其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成功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
(
)。
A 勤奋感
B 同一性
C 主动性
D 自主性
【答案】A。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
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具体包括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其
中,学龄期(6、7-12 岁)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世,形成成功感。题干中,刚上小学的儿童正处于学龄期。老师和家长的不断鼓励,让其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成
功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勤奋感。A 项正确。
B 项:青年期(12-18 岁)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
同一性,方向明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学前期(3-6、7 岁)这一阶段的冲突是主动对内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
具自信和责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儿童早期(1.5-3 岁)这一阶段的冲突是自主对羞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20.小刘喝了柠檬汁后,再喝橙汁,觉得橙汁很甜。这属于( )。
A 联觉
B 感觉适应
C 感觉对比
D 感觉后像
【答案】 C。本题考查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题干中,小刘喝了柠檬汁后,再喝橙汁,觉得橙汁很甜。这是两种果汁作用
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因此,这属于感觉对比。C 项正确。
A 项: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感觉后像又叫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