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代表了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围魏救赵就与历史事件( )相
关。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期齐魏两国桂林之战
中,齐国采用的战法,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
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因此,成语“围魏救赵”
就与历史事件桂林之战相关。 B 项正确。
A 项:长平之战是指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
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 5 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 45 万。与题
干不符,排除。
C 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 383 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
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
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22.在中国历史上,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夷陵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
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 项正确。
A 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
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
位。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胜利。
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23.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人文主义三杰”的作品是( )。
A.《神曲》
B.《十日谈》
C.《歌集》
D.《巨人传》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D 项中,《巨人
传》的作者是拉伯雷,被恩格斯誉为“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时代的巨人”。因此,D 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
项。
24. 北宋前期,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是( )。
A 飞钱
B 白金币
C 交子
D 会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交子是发行于北宋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
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C 项正确。
A 项:“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若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
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我国并未使用过“白金币”作为流通货币。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会子是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 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
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25.化学课上老师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那么,居里夫人除
了发现了“镭”元素,还发现了()元素。A.钠
B.钋
C.铍
D.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科技常识。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性化学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之
后又发现了元素镭,因此她和她的丈夫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 年又因放射化
学方面的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因此,居里夫人除了发现了“镭”元素,还
发现了“钋”元素。B 项正确。
A、C、D 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