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 )。
A.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属于以下谁的观点?(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高尔顿
3.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 )。
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②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④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⑤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
A.平等关系
B.民主关系
C.朋友关系
D.授受关系
5.以下不属于备课必须要做的工作的是( )。
A.备教材
B.备教法
C.备学生
D.备课件
6.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7.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8.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做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是( )。
A.真实验
B.前实验
C.准实验
D.探索性实验
9.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多选题)
A.创新精神
B.交往能力
C.合作精神
D.实践能力
10.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 )。(多选题)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二因素论
参考答案
1.【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包括:外部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具体表现为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内部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选项A、B、C均属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答案】B。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A选项,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B选项,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符合题意;C选项马克思赞同的应当是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D选项高尔顿是内法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优生学,并不属于教育起源说的相关代表人物,属于干扰项。故答案选B。
3.【答案】B。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包括:①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④⑤虽然说法没问题,但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B。
4.【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题目中考查的是教学内容上的关系,故答案选D。
5.【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中备课的内容。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包括做好三方面工作和写好三种计划。其中,三方面工作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种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本题考查的是备课的三方面工作,备课件是干扰项,故答案选D。
6.【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教学基本规律中的发展性规律。发展性规律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是很难得以发展的,即无知必无能;而发展智力则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智力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获得知识的效率。故答案选D。
7.【答案】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主体作用,选项A、B、D说法均有误,故答案选C。
8.【答案】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类型。根据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可以将实验法划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三种。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则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但是能尽可能地予以条件控制;真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源,系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真实验相对于前实验和准实验,是最规范的。题干中提到“只对无关变量做尽可能控制”,符合的是准实验的定义,故答案选C。
9.【答案】A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故答案选AD。
10.【答案】AB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理论。典型的教育目的论包括: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辩证统一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等。A选项,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柏拉图等。B选项,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卢梭,罗杰斯等。C选项,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自身就是其目的,反对外来的,强加的教育目的。D选项,二因素属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强调遗传和环境的综合作用,不属于教育目的理论,故答案选ABC。
1.教育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 )。
A.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属于以下谁的观点?(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高尔顿
3.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 )。
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②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④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⑤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
A.平等关系
B.民主关系
C.朋友关系
D.授受关系
5.以下不属于备课必须要做的工作的是( )。
A.备教材
B.备教法
C.备学生
D.备课件
6.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7.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8.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做尽可能控制的实验是( )。
A.真实验
B.前实验
C.准实验
D.探索性实验
9.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多选题)
A.创新精神
B.交往能力
C.合作精神
D.实践能力
10.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 )。(多选题)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二因素论
参考答案
1.【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包括:外部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具体表现为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内部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选项A、B、C均属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答案】B。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A选项,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B选项,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符合题意;C选项马克思赞同的应当是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D选项高尔顿是内法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优生学,并不属于教育起源说的相关代表人物,属于干扰项。故答案选B。
3.【答案】B。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包括:①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④⑤虽然说法没问题,但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B。
4.【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题目中考查的是教学内容上的关系,故答案选D。
5.【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中备课的内容。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包括做好三方面工作和写好三种计划。其中,三方面工作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种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本题考查的是备课的三方面工作,备课件是干扰项,故答案选D。
6.【答案】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教学基本规律中的发展性规律。发展性规律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是很难得以发展的,即无知必无能;而发展智力则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智力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获得知识的效率。故答案选D。
7.【答案】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主体作用,选项A、B、D说法均有误,故答案选C。
8.【答案】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类型。根据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可以将实验法划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三种。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则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但是能尽可能地予以条件控制;真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源,系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真实验相对于前实验和准实验,是最规范的。题干中提到“只对无关变量做尽可能控制”,符合的是准实验的定义,故答案选C。
9.【答案】AD。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故答案选AD。
10.【答案】ABC。黎阳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理论。典型的教育目的论包括: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辩证统一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等。A选项,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柏拉图等。B选项,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卢梭,罗杰斯等。C选项,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自身就是其目的,反对外来的,强加的教育目的。D选项,二因素属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强调遗传和环境的综合作用,不属于教育目的理论,故答案选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