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热线:18530968616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九)

发布人:黎阳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25

第三章   学习心理(五)

考点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

所谓态度, 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结构的,这种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二、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

2.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6~8 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8~10 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10~12 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 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 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 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自觉纪律的形成。

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六、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八、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如有需求,请填写下方表单进行留言

黎阳教育

电话:18530968616

网址:www.hnlyjy.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与东风路交叉口